3月15日至18日,“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达古冰川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国、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美国、英国、挪威等10余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冰川保护的科学挑战,共同探讨冰川保护与气候应对问题,开启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世界冰川日、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活动。
活动现场
会上,国际冰冻圈科学学会(IACS)主席Liss Marie Andreassen教授通过视频连线,从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及挪威的角度,分析全球冰川消失的情况;秦大河院士和姚檀栋院士分别围绕冰冻圈科学现状及未来发展、亚洲水塔失衡的冰川驱动和影响及科学应对作大会主题报告。同时,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青藏高原冰冻圈快速变化、中亚冰川与水资源、国际视角下的冰川保护、地球工程技术在冰川保护中的应用、冰川灾害和冰雪旅游发展等开展了深入研讨,并针对“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2025 -2034年)具体举措和方案进行交流、讨论。
冰川不仅是地球的“无声警钟”,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指示器。达古冰川作为中国纬度最北的海洋性现代山地冰川,形成于第四纪冰河时期,已有200多万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最年轻的冰川,也是最易接近的冰川之一,因其与四川成都的近距离和便捷的交通,成为冰川科研与生态旅游的理想示范地,在全球冰川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自2020年开展全国首次“冰川盖被子”实验以来,冰川保护材料和科研技术不断升级,冰川消融减缓厚度由1米提升至2.3米,保护效果日益显著。
达古冰川
“2025年是达古冰川持续开展冰川保护实验的第6个年头。过去6年里,达古冰川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机构深化合作,建立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古冰川旅游综合试验示范基地,推动了黑水县冰川保护人才港及专家工作站的建设。”达古冰川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论坛积极响应联合国“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决议,将推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搭建冰川保护的国际合作创新平台,并发起“让冰川退烧”倡议,通过冰川实地保护示范和公众科普体验,增强全球冰川保护行动的公众参与度。未来,达古冰川管理局还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为全球冰冻圈科学研究提供中国力量,助力冰川永续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