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怎样强链?有什么新目标?工作重点有哪些?3月25日,记者从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举行的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重点工作媒体吹风会获悉,《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工作要点》于今日印发,提出力争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增速超过30%,加速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会议现场
据介绍,2024年,成都抢抓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机遇,落实全省“1号创新工程”部署,聚焦AI芯片、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加快构建“1+3+1”产业体系,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实现“双千突破”,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相关企业突破1000家,算力规模达到8700P,5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获批建设全国首批数据标注基地,8家企业入选工信部2024年度AI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名单、数量居全国第3,在全国先导区建设工作评估中获评优秀,先后入选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新赛道,综合实力排名西部第一。
据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人工智能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成都将持续深化产业“立园满园”行动,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按照“强算力、精算法、优数据、促产品、拓场景、扬生态”的总体思路,围绕“7个聚焦”,全年落实40项重点工作。
聚焦“产业载体”,打造高品质特色产业园。以大模型和机器人为“立园”方向,按照“4+3”梯次打造计划,“省—市—区”三级主管部门联合打造4个首批“样板”特色产业园,推动四川天府新区重点打造兴隆湖AI大模型创新应用产业园、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和诸葛空间、武侯区重点打造悦湖科技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成华区重点打造龙潭机器人特色产业园。
聚焦“创新联合体”,建设强竞争力产业集群。组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联盟,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推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不少于10个,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协同攻关,培育多智能体、基础大模型、智慧航空、智慧医疗、警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细分产业集群。
聚焦“三大要素”,提升AI产业底层能力。强算力,加快推进成都超级智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市算力规模力争扩大至20000P,发放“算力券”,优化“算力券”供给机制。精算法,培育10个国家级大模型,累计培育不少于80个行业大模型,攻关30项核心技术。优数据,加快推进国家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引育20家数据标注企业,建设不少于8个高质量数据集、5个数据要素服务站。
聚焦“企业培育”,构建全周期梯度培育体系。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为原则,遴选30家重点企业建立“AI明日之星”企业培育库,建立“一企一案一专班”服务机制,围绕技术创新、场景供给、金融赋能、人才引育、宣传推广、市场拓展等编制个性化、定制化培育方案,开展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要素保障、全环节精准服务,力争培育10家“自主创新强、应用水平高、行业位次优、辐射带动好”的人工智能全国百强企业。
聚焦“应用场景”,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围绕生产、生活、城市治理,聚焦警务、养老、赛事、文旅、商务、展会、农业、教育、城管、应急、交通、工业等重点领域,通过行业需求、企业供给“双向奔赴”,打造至少70个典型应用场景。例如,在推动行业需求牵引方面,在公安领域打造机器人警务应用场景,在教育领域打造“人工智能+”教学试点场景,在城管领域打造“行走成都”智慧路网场景等。在企业供给谋划方面,推动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中科源码打造养老机器人场景,推动越凡创新打造楼宇服务机器人场景等。
聚焦“招引促建”,夯实重点项目增量支撑。按照“四个一批”思路,指导“2+6”人工智能重点承载区域制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项招引工作方案,推动重点项目高效落地、快速建设和提质升级。
聚焦“产业生态”,突出要素保障提质效。夯实金融支撑,建设目标规模150亿元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金群,建立“投资标的企业项目库”,投资本地项目不少于30个;探索优化投资程序和包容审慎监管办法,培育一批“敢投、能投、投早、投小”的耐心资本。加强人才供给,充分发挥成都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智库作用,力争新增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及团队超过15个,推动全市人工智能产业从业人员数突破18万人。深化“进解优促”,持续开展“人工智能+”产业供需对接会等标志性活动,推动科技赋能赛事活动,全年举办各类活动不少于60场。